如果说只把人的工作做好,没有工具是不行的。光有工具没有人肯定也是不行的,因为光有工具,大家根本没有意愿,这事儿其实也推不下去。所以这两层都需要。因为很多时候,员工,包括所有的相关方,这些人明白了一件事情,突然被煽动地很有激情去做一件事,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这种激情能维持多长时间是不好说的。所以很多时候必须趁热打铁,就是大家已经觉得这件事很有激情准备去做的时候,必须得把工具给出来,这时候这事儿就落了地了,这就执行下去了,推动下去了。
在工具的层面,工具有很多,当我们聚焦在项目群管理这件事情的时候,会发现真正核心企业欠缺的,或容易出现问题的工具是有这样四个。
第一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愿景。
愿景虽然很虚,但是其实每家企业都需要有愿景,怎么能够把企业的愿景跟员工进行很好的沟通,让大家明白,企业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这个其实是很重要的一点。这个战略能不能落地,主要取决于大家对于战略实现后的结果是不是觉得这事儿真的跟自己有关系。因为人的本质,很多时候大家都说人是具有自私性的,但没办法,因为我们首先是一个个体,其次是一个集体。得首先让每一个个体明白,集体的好处也是个人的好处的时候,大家才有动力去做这件事情,这个背后很多是愿景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这里面我们通常讲,叫蓝图。
不仅仅在工程领域有蓝图这个概念,其实在企业里面,在项目管理中也有蓝图这个概念。什么是蓝图?这里面我们强调的蓝图是说,当我们企业有了愿景,我们告诉大家我们有了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然后我们要去做规划。其实战略规划往往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第一个部分其实应该是蓝图,蓝图是要描绘,描绘在未来的一个状态下,如果我们实现了我们所有项目的目标,或者我们实现了我们所有战略规划的目标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应该是什么样子,大家是怎么样工作的,系统是怎么样运转的,更重要的是利益是怎么样去分配的,这个叫蓝图。这样每个人都会知道自己现在是怎么工作的,其实当大家发生一个转变之前,他必须得想清楚转变之后他是什么样的时候,大家才能去决定自己要不要去做这个事情。蓝图解决的是这样一个顶层设计的问题。
这几年开始突然发现很多企业开始去干顶层设计的事儿,顶层设计解决的问题是能不能跟企业的愿景跟战略规划变成一张整体的蓝图。这个蓝图帮助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在可能五年或者是十年之后,我们的企业应该是什么样子,大家在按照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在工作,大家甚至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在生活。这张图有了之后,其实企业内的每一个员工,他就能准确地去定位自己要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才能支持未来的这个蓝图。
所以蓝图很重要,很多企业出问题出在没有蓝图上,企业基本上都有愿景,很多企业都有战略规划,很多企业都有项目组,但是问题是战略规划能过渡到项目组,中间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你有没有蓝图。很多企业就是因为没有蓝图,所以项目老是做不下去。
第三个是企业的实际的容量和能力。
这里面用了一个比较科班的词,叫容量,或者通常讲,我们把它叫做企业的产能。企业的产能,不仅仅是生产有产能,IT开发它也有产能。每个人的工作量,能干多少活儿,这东西都叫产能。很多时候企业推一个项目推不下去的原因在于没有准确判断自己能干多少活儿,或者同一时间能干多少活儿。如果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容量,这个时候,我们的目标其实是不切实际的,会让大家很沮丧,大家不信这个事儿了。突然发现我每天得工作六十个小时才能完成这样一个目标的时候,大家自然就没兴趣干这个事儿了。所以对自己的企业,自己的项目组,对它本身的容量和能力能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其实决定了我们背后大家是不是真的能够有意愿去做这件事情。
第四个,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收益。
收益管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们最开始的时候其实有提到,大家做项目的目的不是把这个东西造出来,其实我们的目的是能够把这个东西用起来,用起来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个东西变成用起来能够给我们带来收益的,能够给公司赚钱的。所以这个时候,尤其是战略类的项目,我们必须做到以收益为导向。
很多时候其实我们是希望真正能够被我们称之为项目群经理的这部分人能够把我们的目光再往后看一看,当我们决定我们要造什么东西之前,首先要思考的不是怎么造,首先思考的是这个东西造出来真的能用吗,甚至思考的是这个东西造出来之后是不是大家会去接受它。
西方的管理学家为了解决这诸多的问题,他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项目群管理的方式。在这个方式上,我们跟通常的项目管理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要以成果和收益为导向去干这个项目,或者把这个事儿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我们要看得更远一点,当我们做一个项目群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说把这个项目做完。做完的概念是说,比如我们一个上系统的项目,我们的目标是让系统上线是不够的;如果是一个流程优化的项目,我们的目标绝不仅仅是说我们的流程制度被发布了,这是不够的;如果是一个新产品的项目,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这个新产品造出来后各项功能能符合各项指标,这是不够的。很多时候我们要思考的是这个东西出来之后有没有人买,有没有人用,甚至我们自己的员工能不能拿这个东西为企业去创造更多的收益出来,能不能回归到企业日常运营的角度,能不能在日常运营经过日积月累能够给我们的企业带来真正的改变和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