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鼎维赢

18500450528
打造实战能力提升与定制咨询的一体化服务平台!

如何避免成为“码农”

编辑:维小赢
时间:2022-06-20

WeChat banner (2).png

  早年间程序员是个很抢手的工种,门槛高、收入高,上世纪末时一个会JAVA编程的刚毕业的程序员,就能开价月薪一万。到今日怎样就变成“码农”了呢?

  跟着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商场供需的缺口急剧扩大,各个高校都纷繁增规划算机、软件等专业学科,扩大招生数量;许多非计算机、软件专业的院、系也开设了相关课程,毕竟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基本需求;许多面向工作的校园更是紧跟商场,在这一专业方向上投入许多资源,培养了许多的程序员;还有就是一些工作培训安排,使许多没什么根底的人经过速成式短期培训,批量化“生产”了许多程序员。在实践工作中,这些不同来历的程序员都接触过,在根底本质、专业功底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距离。这些距离是分化出“码农”的一种重要原因。

  早年的“编程”工作中,个人艺术的成分很大,一个优异的程序员就可以独立规划、开发出很好用的软件,这类程序员是属于“工匠”型的,是真实的程序员。跟着软件产业化趋势的不断开展,软件规划不断扩大,工业化生产模式占比越来越大,软件工厂的概念被许多人所推重,希望以流水线方法生产软件,程序员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渐渐从白领变成了蓝领。“软件匠人”与“软件工厂”逐步形成了两种对软件开发管理模式的不同观点。规划大、分工巧的软件开发安排中,简单催生许多“蓝领工人”,而创业团队中主要以“匠人”为主。

  在软件工作中的个人成长过程,一般都会从程序员起步,先担任部分程序,然后担任更大的模块、整个软件,从单纯编程到部分的规划再到架构规划。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根底本质、专业功底的距离就逐步发挥作用,成果使得相当一部分人进步很难,变得习惯于长时间在生产线受骗蓝领工人。一朝一夕,成为一个螺丝钉,只关怀完成任务交差不关怀实践效果,只关怀自己承担的部分内容不关怀全体方针和架构,缺少团队意识,对自己的工作开展也没什么想法,只想吃粮从戎不想成为将军。这种状态很像“农民工”,这类程序员才是“码农”。小农意识是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

  其实,“码农”还不如农民工。在工作商场发生变化时,农民工还可以回到家乡,靠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可以自给自足,而“码农”是无产者。

  要想避免成为“码农”,首先至少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经过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扩展自己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把IT作为东西、把技术能力改变成为处理实际中实践问题的能力。要能处理实践问题,除了技术能力外,还需求更多的软技能,往往也是“码农”们需求努力提高的。

  不只软件工作如此,所有工作中其实都或许存在“农民工”。

微信图片_20220601163041.jpg

3
美国项目
管理学院

加微信领课
领资料
关闭